微信公众号:建筑房地产法律评论

【媒体聚焦】建领城达:能用众智,善用众力!坚持个人发展驱动律所发展

信息来源:律新社  时间:2019-05-10  作者:吴迪迪

    优秀是一种习惯。

    2019年3月31日,“2015-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评选结果公布,仅拥有22位专职律师的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从上海1600余家律所中脱颖而出,荣膺该称号。

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榜单揭晓


    上海律协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1605 家,拥有100名以上律师的律所占全市律所总数的2.12%,拥有50至100名律师的律所占2.49%,拥有30至50名律师的律所占3.86%,拥有10至30名律师的律所占 29.60%,拥有10名以下律师的律所占 61.93%。拥有30名以下律师的律所占比高达91.53%,可以说,上海律所以中小规模律所为主

    然而,中小律所却普遍面临业务创收低、没有专业方向、没有重大客户、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等痛点,在这样的逆境中,建领城达却在业务创收、专业服务、人才吸引方面均取得佳绩,进而成为上海滩最年轻的优秀律师事务所之一。

喜获“2015-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称号


    那么,建领城达是如何拨开迷雾、突破重围、探索出一条中小所成功发展道路的呢?


专注、专业:

疑难杂症也能妙手回春

    2010年5月7日,仅8人的“小而精”律所——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拿到执业许可证。6月29日,建领城达正式开业。从最开始的一个团队发展成为一家律师事务所,其初衷却很简单:建领城达领头人周吉高认为,上海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其建筑房地产法律服务会越来越少,同时上海的开发商实力较强,纠纷也较少;而全国的建筑房地产业发展蓬勃且可期,此时开一家专业所,团队会更容易走向全国。因此,建筑专业出身又跨界法律业的周吉高当机立断——不做“万金油”,要做专业领域非常明确的精品所。

    一直以来,建领城达集中力量为长三角地区优质企业和部分央企客户提供服务。“一方面,我们服务客户的年限长;另一方面,我们紧跟客户的脚步提供服务。”据周吉高介绍,虽然建领城达的多数客户位于长三角,但工程、房地产和PPP项目遍布全国,“他们的业务到哪里,我们的法律服务就跟随到哪里。目前,我们的服务足迹已经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很多律师不是在外地开庭、谈判,就是在开庭和谈判的路上。”

    在建领城达服务的客户名单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船舶、中国核建、中国交通、中电顾问、上海建工、浙建集团、隧道股份、龙元股份、红星美凯龙、融创股份、阳光城、新城控股、旭辉地产、万科、恒隆地产、瑞安地产……有央企国企、也有民企外企,有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也有施工企业,建领城达为他们提供着长期的、深度的法律服务。

    由于律所体量较小,建领城达没有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路径,虽曾有过“规模化”的念头,也有北京、上海的几家知名律师事务所邀谈合并,但最终周吉高仍然认为,专业精品所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建领城达没有选择进入 “开分所、求合并”的热浪中,而是选择了“深耕专业领域、深耕重点客户,以专业取胜”的发展模式——从创立之初就聚焦于建设工程和房地产领域的法律服务,从2014年起,建领城达开始提供基础设施PPP领域的法律服务,形成了建设工程、房地产、PPP专业领域的三大支柱业务结构,并坚持依靠专业取胜——建领城达业务创收中的98%也均来自于三大支柱业务。

    虽然仅成立短短八年多,但建领城达已然成为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的佼佼者,众多难以解决、难以扭转,甚至几近败诉的争议案件,交到建领城达的手中,最终获得了令客户满意的调解、裁判结果,建领城达主任周吉高也被许多老客户誉为“疑难杂症的终极解决方案”。

拼搏:

律师随时进入“战斗状态”

    “拼搏”是建领城达近几年新增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合伙人王敏、周吉高在多年带领团队跑步、带领建领城达承办律界马拉松比赛之后,逐渐悟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价值观。在建领城达看来,马拉松精神与律师精神高度契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如同在马拉松赛道,必须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并坚持下去,直至冲破终点线,实现目标

    体育精神是会感染人的。建领城达的合伙人王敏看似柔弱,却不断挑战自我:她多次参加10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比赛,这样的毅力直接带动了建领城达一半以上的律师和助理参与各项比赛,使得“马拉松精神”深深植入了建领城达每个人的心中。就在今年春节前夕,王敏生动演绎了“马拉松式的一天“——上午在浦东法院开庭,下午赶高铁到苏州中院开庭,晚上高铁回上海后,再赶到机场飞往郑州,以便第二天在开封中院开庭。律师的一天,看上去尽在掌握,背后却承受着远高于常人的辛苦和压力,唯有拼搏精神才能让人坚持下去。

    于是,凭借“拼搏”和“马拉松精神”,建领城达的“打官司地图”已遍布全国各地,建领城达的律师也能随时进入“战斗状态”,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在上下班路上,亦或是出差途中,随时为重大客户提供服务。

共同发展:

驱动成长,稳步前

    在今年“优秀律所”的评选现场,上海律师行业党委书记刘卫萍书记向周吉高提了一个问题:“律师事务所对律师来讲,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是:“一个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在周吉高看来,一个团队中必然有人大步前进,也会有人小富即安,只有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合作。此时,年轻队伍的不断加盟就是很好的助燃剂——年轻人的飞速成长会成为老队伍前进的动力,因此,优秀人才的引入是律所发展的重中之重。

    回想起建领城达成立之初,当时的上海律所多实行合伙制,但律师几乎都是“单打独斗型”或者小团队型,真正公司化管理的律所较少。但考虑到刚成立的建领城达规模不大,仍在蹒跚学步,周吉高果断将其定性为一家组织形式为合伙制,但进行公司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八年多来,“专注”的建领城达也实现了公司化管理发展的最初目标。

    从人到部门,建领城达也经历了不断的精进。随着律师的增加,从2017年开始,建领城达逐步探索从“没有部门”到“七个部门”,每个部门配置一个部长,带领一组2至3人的团队,通过一个个交叉精化的小团队,建领城达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因建领城达实行公司化管理,其分配机制包括了底薪和奖励两部分,所以,与其他事务所相比,建领城达的分配比例通常会高出50%到100%!这种分配制度对律师个人的激励效果非常显著,从成立至今,建领城达的核心人员都没有流失,大家也达成了坚持走精品化、专业化道路的一致目标。

    这一目标在创收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平均每年增长30%。


以人为本:

人人都是“动车”

    而在探索公司化管理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挖掘个人潜力。对此,建领城达通过“以个人发展驱动事务所发展”的理念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律师要主动实现自我发展;其次,事务所为律师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帮助和全力支持这样一来,人人都能成为 “动车”,人人都自带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驱动事务所的整体发展。

    因此,建领城达大胆地设置了诸多激励制度:优秀人才三年就可以做合伙人;对新律师不划块区分,有案子就可以全程参与;年轻人进所就可以直接从大案子、大业务中学习;奖金持续上涨……在建领城达,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大、速度快,在这一点上,建领城达与大所相比,优势明显。在这一发展理念下,事务所吸引、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北大、中政大、华政、复旦及外国大学知名法学院本科、硕士优秀毕业生不断加盟,个体与集体得以良性互动发展。




未来:

从领跑者迈向全球顶级精品所

    8年时间,建领城达的律师人数从8人发展至22人,律师人均创收由50万元提高至上海律师人均创收的两倍多,实现了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这对于兼并浪潮下的中小所而言,实非易事。

    最初,建领城达立志成为“中国建筑房地产专业法律服务的领跑者”,而现在,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2008年至今,建领城达主任周吉高已连续担任三届上海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基础设施业务研究会主任,同时他也担任了新一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业务研究会的副主任,并分管“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方向。

    再放眼国际,中国的基建企业锐不可当,而这些企业多数都是建领城达的常年客户或与之存在法律服务关系,诸多央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都布局了海外工程,建领城达也随之走向国际保驾护航,处理过沙特、安哥拉、埃及、新加坡、马尔代夫、越南、老挝等多国的纠纷或出具法律意见。因此,借获得“优秀律所”荣誉的这个契机,建领城达也提出了新的愿景——立志成为全球建设工程领域顶级的精品所。有人认为这似乎遥不可及, 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周吉高律师笑说道。

    纵观上海乃至全国中小律所存在的普遍困境,建领城达作为占全市律所比例九成以上的中小所的一名,坚持以“个人发展驱动事务所发展”为理念,践行“专注、专业、拼搏、共同发展”的价值观,解决了很多中小所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痛点,不断探索公司化管理,追寻生机和活力,阔步走出了一条颇有借鉴意义的“建领城达模式”精品所发展之路。


律所墙上嵌着醒目的训诫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未来,建领城达无论是领头人还是合伙人亦或是部门负责人,必将自上而下贯彻宗旨,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是胆识,更是责任。